為語文教學插上音樂的翅膀
瀘縣梁才學校 劉靜
音樂,從理論知識層面來講,是一種反應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而語文教學則是一種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實用性教學藝術,單單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兩者唯一的共同點就在于語文教學與音樂都是一種藝術,往更深處想,它們兩者似乎沒有太大的聯系,但接下來在班上發生的事情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開學時,我發現上我的語文課孩子們總是精神不好,個個無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整個教室就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模樣。起初我以為是剛到新學校,孩子們未能適應。可是一轉眼,開學已經過去兩個周了,可上我的語文課孩子們仍舊是各干各的,整個教室就是我一個人的舞臺,我的語文課變成了我一個人唱獨角戲。這讓我很是不解,我開始頻繁的走進教室,希望可以找出一點兒“蛛絲馬跡”,沒想到還真的有了不小的發現——孩子們上主課時總是變得無精打采,唯有一個時間段孩子們就變得異常活躍,這個時間段就是他們的間餐時間。每天的上午第一節課后,教室的大喇叭里總會傳出一首特別歡快的歌曲——《小蘋果》,在教室里就上演了一幕電視中才可以看見的情節———前一秒孩子們都還無精打采的趴在桌上,揉著朦朧的睡眼,不停地打著哈欠,但是后一秒孩子們卻都條件反射般的坐直了身子,搖頭晃腦的跟著音樂唱起了歌,有些同學見我沒有制止他們的行為,表現得更為放松,甚至在座位上站了起來邊唱邊跳。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孩子們的表現讓我目瞪口呆。我接著一連觀察了好幾天,天天上演著同樣的一幕。這種現象讓我很是不解,我決定找同學談談心了解情況。
于是,我利用晚上查寢的時候問了我們的李浩然,這個孩子很聰明。但是上課的表現一直不是很讓人滿意,我問她:“老師講的課不好嗎?”她回答說:“很好啊!”“那為什么你們總是沒精神呢?”這娃娃也很誠實的交待,“老師,我也不知道!反正我聽著聽著就沒精神了。”她剛說完,寢室的女生都七嘴八舌附和了李浩然的回答,沒想到我在男生寢室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還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意見說要是語文課能上成音樂課就好了,因為那樣他們就可以學會好多首歌曲了?;剞k公室的路上,我邊走邊想,其實對于三年級的小朋友來講,集中注意力聽一節完整的課確實是一件較難事,想要一節課達到高效,老師還需要下大功夫。孩子們既然對音樂表現出了極大地興趣,我何不好好利用一下呢!
于是,我開始改進了我上課的一些方法。每天的語文課前三分鐘,我都給孩子們播放他們最喜歡的兒歌,時不時還會教他們幾句。我還根據我所教授的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方式將音樂與語文教學相結合。
如在之前教學《香港,璀璨的明珠》這篇課文時,我發現孩子們雖然能交往的掌握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但對于作者想要表達出有關香港的巨大變化不以為然,甚至在讀的時候孩子們無法做到有感情的朗讀。盡管在資料袋中有關香港歷史的介紹,但是孩子們仍然無法理解香港曲折的歷史經歷,也就無法理解為什么如文中所說是一個“璀璨的明珠”。于是,我提到自己想唱有關香港的一首歌,孩子們一聽我要唱歌,興致陡起,不依不饒,要我一展歌喉,我也就非常爽快地答應了。于是我打開了事先下載好的《東方之珠》這首歌的伴奏,這是一支舒緩而又深情的歌曲,而且歌詞內容和課文的內容聯系較為緊密,我深情地唱到:
小河彎彎向東流,
留到湘江去看一看,
東方之珠 ……
這時我發現平常最不認真聽課的朱毅也跟著我唱了起來,在這樣一個充滿深情的音樂和人聲的雙重感染下,孩子們的心靈之弦仿佛被我被撥動了!香港原本離我們比較遠,可以說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去過香港。可在這動人的音樂中,香港的整個發展歷史仿佛都真實的浮現在了孩子們的眼前。在這樣的一個課堂氛圍中,孩子們似乎開啟了一絲心靈之窗,感受著香港這顆明珠的美麗和繁華!那節課學生十分投入,妙答此伏彼起,課上得非常成功。直到現在,《東方之珠》這首歌孩子們大部分都能唱出來。現在想起來,如果沒有音樂,只有我的講解,孩子們肯定就會感到比較單調、蒼白,文本的思想感情孩子們就不容易把握,而音樂的出現豐富了我的語文課堂,也為本節課烘染出一種氛圍,為孩子們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鋪墊和形象的心理準備,音樂先行感染應該功不可沒。
沒想到帶給我的驚喜還在后頭。這節課后,孩子們都異常的高興和興奮,說自己最喜歡上語文課了,我們的劉老師很厲害,不僅會教語文還會唱歌。我見我的實驗初有成效,心里也著實開心了不少。于是把音樂與語文想結合的教學方式便開始在我們班大力“推廣”和實行。
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也是一個難點,為了很好的讓孩子們理解古詩的意境,我花費不少的時間來找相應的古詩配樂朗誦,讓孩子么邊聽音樂邊跟讀。如在教學這篇《飲湖上初晴后雨》古詩時,教材要求全詩背誦,對孩子們來說,這篇二類字居多的古詩頗有難度,怎樣才能使學生背誦的同時又能理解全詩的含義呢?我就利用音樂,設計了一個“我是小詩人”配樂背誦的教學環節,并且要孩子們比一比,看誰隨著音樂背誦的最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背誦熱情。果然,孩子們的思維被這種從未見過的新鮮的背誦形式激活了,他們在優雅的音樂聲中興致盎然地讀著、搖頭晃腦的背著……最后那理想的效果可想而知。到了現在,不少同學看見古詩便開始不由自主的搖頭晃腦開始品讀,頗有一個詩人的韻味兒。
除此之外,在寫字時我還會給孩子們放舒緩的輕音樂,讓孩子們靜下心的同時認真書寫,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課文一些關鍵語句上利用不同的配樂朗誦,讓孩子們更好的體會了詞語句子的意思和文本的含義。孩子們在音樂的感染下想得更多、也說的更多、更精彩了。
以上這些教學案例都足以證明;音樂是可以用其特有的節奏和旋律來打動孩子們的心,來感染可愛的孩子們。好的音樂,總給人以余音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而語文課堂教學如果能配上適合的音樂,便能刺激學生的各種感觀,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這時,語文與音樂就好像變成了一對孿生姐妹,他們兩者的結合,更能激發起學生學好語文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利用音樂營造出一個民主、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這個氛圍里,學生們不僅會獲取了知識,而且還收獲了快樂。
我想:在這個世界上,不喜歡音樂的人肯定不多,不喜歡歌聲的孩子則是少之又少。就如同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情節一樣,神奇而優美的音樂能產生巨大的能量,我們何不追上時代的步伐,讓音樂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插上了一對音樂的翅膀,讓孩子們在音樂的感染下喜歡上語文課,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變“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