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期論文
淺談中學生怎樣進行音樂欣賞
梁才學校 夏顯梅
人的審美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生活中審美實踐培養出來的,這就離不開審美教育.人的審美教育有很多方法和途徑,其中音樂教育就是實施美育的一個 重要途徑.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熱愛、體驗和鑒賞音樂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欣賞是一種感情與認識、感受與理解相 統一的精神活動.讓學生學會傾聽音樂,漸入樂境。
美國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開篇即言: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在聽音樂的條件大為改善的現代,這句話顯得更有意義。欣賞器樂曲也是如此。現代音響傳播媒介的飛速發展使我們每堂課都可以上得豐富多彩,然而學生們似乎更難得“聽”音樂了。相反,他們越來越習慣于“似聽非聽”,沒有耐心聽下去,這樣是很難真正領略到音樂的藝術魅力的。所以,欣賞音樂非常重要的第一不是要調整好聽覺狀態,也就是要先拋去雜念,靜下心來,從似聽非聽的狀態轉入專心的聆聽。這樣才能進入到音樂世界中去,跟上音響的流動,感受到音響變動的情趣,認識音樂形象的特點和音樂形式的精妙動人之處,逐步進入理想的藝術審美狀態。對于欣賞這類器樂曲,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說選擇好的欣賞場所、較好的音響設備、在音樂室周圍掛上一些樂器和樂器的圖片。
- 讓學生多掌握音樂欣賞的基本知識。
音樂比起其它藝術形式,更能深入人類的情感,影響人類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人類除聾人之外,都具備欣賞音樂的本能。然而,只是單憑這種本能去領會音樂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具備一些欣賞音樂的基本知識。例如對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分析掌握,對西洋樂器、民族樂器的認識區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們就要把以上這一些音樂知識巧妙的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能夠理解和掌握這些音樂基本知識。關于音樂背景的知識,這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所屬風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具體作品的創作意圖等。只有學生們了解了,才有易于他們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音樂。
三 .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先作為審美主體,以一定的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達到與音樂的溝通,進入超越境界。進而,才能聯系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
1.視聽結合。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其塑造的形象相對于文學、繪畫來說,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從聽覺與視覺學習特點來看,視覺學習對外界事物的直觀、可感、可描述性是聽覺學習遠不能比擬的。因為在聽覺上,音樂的時間性和進行雖然對人的感官沖擊巨大而具有持續性,但由于音樂在描述和表達形象上的游移性和不確定性,會大大減低這種沖擊所產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好動的中學生們來說,如果讓他們一直單純的聽音樂,而沒有豐富有趣的畫面來吸引他們,提高他們的興趣,他們肯定會坐不住,聽一會兒就不耐煩了。所以,教師應在教學內容的準備中充分地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視覺因素,對一些與自然、地區或民族有關的樂曲要盡量的尋找有關的視像資料。如風情、風光等資料。進行適當的裁減,制成所需的動態視像課件,在教學中使用。
2.音樂與表演相結合。
音樂與表演從來就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們很多時候需要在聽音樂的同時用表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表演的同時也熟悉了音樂的旋律、節奏等特點。在欣賞器樂曲是也不例外。如欣賞《貓》一曲時,我就讓學生們演起來,動起來,在表演中去體會樂曲的節奏、情緒的變化等。首先,我在簡單的講解了《貓》的背景后,就請一名同學上臺來,并讓她表演出她所認為的貓的動作。接下來我就帶領著同學們跟這音樂加上背景故事結合感情表演起來了,臺下的同學們都興奮起來,他們自由組合,腳上邁著貓步,手上隨意舞動。一時間,同學們一邊跟著音樂哼著調一邊跳舞,高興極了。
3.先唱熟主題音樂,再欣賞全曲。
很多學生之所以在聽樂曲時坐不住,說聽不懂是因為他們對這個樂曲的音樂特點一無所之。教材上的大部分樂曲,很多學生在平時幾乎都沒接觸過,所以他們聽著聽著就不知道聽到哪了,也想不起開頭的旋律。針對這個問題,我在某些樂曲欣賞課教學中采用了先唱熟主題音樂,再欣賞全曲的方法。
4.先分段聆聽,再完整欣賞。
對于很多樂曲,特別是演奏時間稍長的樂曲,有些教師采用先講理論,再完整欣賞音樂的方法,認為分段聆聽會打破音樂的完整性。雖然教師把每個樂段部分的音樂特點講解的很清楚,但一聽起音樂來,很多學生還是很難把這些文字和相關的音樂對上號,而且教師一開始就把音樂特點說出來,并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我覺得,如果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可采取先分段聆聽每段主要的音樂片段,再完整欣賞全曲。如欣賞《沃爾塔瓦河》一曲中,我就邊讓學生聆聽各樂段的主要音樂片段,邊讓他們思考,然后我在總結。首先,我先讓他們欣賞引子部分音樂。問:這段音樂有些什么特點呢?感覺像什么?答:音符很密集,聲音由小變大,像在不斷翻滾的浪花??偨Y:音樂開始,由兩支長笛用波動的音型交錯地演奏,使我們聽起來就象看到了一寒一暖兩股山泉潺潺而流的音樂形象。接著,讓學生們聆聽《沃爾塔瓦河》的主題音樂片段。問:這段音樂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答:聲音較明亮、開闊。音量比前一段音樂要大一些,使人聽起來感到很深情。總結:小提琴用清脆的撥弦和豎琴晶瑩的泛音想配合。就像水里濺起了浪花,6拍子的節奏使我們聽起來有流動感,描繪了寬廣奔騰的河流。這是全曲的主題音樂。隨后,我又用同樣的方法,使學生們基本熟悉了各段音樂的旋律及特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們完整的欣賞了一遍,在每個樂段用簡明、精煉的語言引導一下。這樣一來,學生們才易聽明白,并很有興趣的聽下去。
在不斷的教學探索中,我發現,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人一種神奇的、不可思易的感覺。它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幻覺,即感受音樂并不費力。哪怕是對于這種學生平時接觸較少的器樂作品,只要教師在語言、動作、表情、方法上做好正確的引導,吸引住學生,激起學生的興趣,我想,學生們也是能夠靜下心來,去聆聽、理解音樂作品的。當然,教學的方式方法還遠不止以上幾種,這還需要我們音樂教師不斷的學習和努力探索,使學生們不僅喜歡這類欣賞課,而且還能有興趣去理解和分析這類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學生知識面。當然與此同時對學生們在理論上的要求也是較高的,在欣賞課當中很多是音樂上的專業術語,大到“節奏”“倚音”“分析整首曲子”以及其它專業術語小到一個小小的音符、小節線等等 如果之前老師沒有注重這方面的知識的培養那么學生們拿到一首曲子就像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拿到一道奧數題一樣不知無從下手,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我們應當給同學們多加涉及音樂理論知識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