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化“青藍工程”
王良勇
摘要
“青藍工程”原本是江蘇省教育廳為了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培養高校優秀拔尖人才和學術帶頭人,選拔培養工作來實施的重要人才培養工程。我校的“青藍工程”已經開展了近10年了,是為了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我校優秀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新教師以最快速度成長為優秀教師的重要人才培養工程,為學校的發展壯大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么,是不是這樣有效的“一帶一”、“一帶多”的方式能不能用于班級小組管理呢?這一學期,我進行一些思考。
關鍵詞:青藍工程 班級 師徒結對
小班化教育已經成為管理班級的一種十分有效的管理方式,創建出一種新型的有效的班級管理模式,利用好班級管理中舉辦的各類型活動,讓班級的所以同學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一起認識自己,帶領別人,超越自身。在班級生活中,他們可以學習課本知識,學會與人相處,培養自我反思,適應小組評優選擇,培養他們的管理能力,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
一、“松散”變“緊湊”
在新接手班級中,往往會出現班級管理松散,班級同學不團結,班級矛盾滋生等等多種情況。同樣如此,我接手的班級也有同樣問題,每天都困惑與怎么樣處理班級中發生的小事情,同學之間的小矛盾之中,無法分身于其他事情。如何讓“松散”的班級變身為“緊湊”的班級呢?
我首先讓班級同學推選6個能夠代表班級,管理好小組的同學,這樣的選舉一定是慎重的選擇,不僅要體現出孩子們的意愿,還需要符合老師的意向。選擇出班級小組長后,在由小組長選擇小組成員,要求成績基本平衡,男女搭配基本平衡。在選擇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小組人數不平衡,那么可以實行最后沒有去到各小組的同學為臨時成員,通過最近一周的表現再確定為正式隊員。
二、“有身”變“有神”
在確定好小組成員和組合形式之后,這個班級算是從松散的班級管理到了一個緊湊型的班級管理,還需要有神,有班級文化。我根據學校的校名,確定班級名,再根據班級名稱,分小組確定小組名稱,確定小組精神。
2011級2班確定為七棵樹中隊,意義為梁才棟梁森林中的一片小森林。七棵樹只有六棵實名樹,分別是榕樹,杏樹,槐樹,松樹,白楊樹,樟樹,由六棵實名樹組成班級大樹,每一個小組有單獨的小組精神。班徽中分別有6種色彩代表六個隊,在小山頂上有一棵蓬勃發展的班級大樹,上面有“7“做標示,代表7棵樹班級中隊。樹后有旭日東升,象征班級正在蒸蒸日上,展示著七彩的光華。
三、“小班”變“師徒”
班級“青藍工程”活動是首先聘請班級小組長為小指導老師,然后在6人小組內根據學習成績、班級日常表現推舉出“師傅”,然后“師傅”通過班主任老師的推薦或自主選擇自己的“徒弟”,最后,由班級班會課中統一進行拜師儀式,完成師徒結對。“師傅”在平時也需要通過自身的傳、幫、帶、手把手地傳授知識點認讀理解給徒弟,監督日常作業是否完成,使徒弟學習成績、行為習慣得到提高,盡快成為班級骨干,全面提高班級品質。
然后利用教師“青藍工程”活動化成班級活動,采用“一帶一”、 “一帶多”的形式。在上課、作業、生活、課前預習等方面給予指導,爭取在一學年內有所突破。
四、“師徒”變“學徒”
在小班化管理中,小組中的“徒弟”需要按照要求,認真學習,遵守紀律、聽從“師傅”的指導、批評指正。“師傅”則需要嚴格要求“徒弟”,認真完成作業,不寫連筆字,上課的時候如果有一方開小差,需要互相提醒。
當然“徒弟”也需要檢查“師傅”的作業、課前預習等等,一方面是參考師傅的做法和自己有何不同,另一方面也是檢查和相互監督。在師徒結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矛盾,小矛盾可以在小組長處解決,如果不能解決班主任再介入。
通過開展班級“青藍工程”活動,努力使待優生做到半年入門、一年過關。把班級管理由班主任“一手抓”變成六個小組“一起抓”,“師傅”“徒弟”單個抓,人人都有負責人,事事都有監督者,使班級逐步形成自主參與、樂于探究的良好班風。
參考資料:
1、大豐市南陽鎮第二中心小學姚冬輝的《小班化班級文化與班級管理策略研究》的結題報告
2、鲅魚圈區望海學校王立國的《小班化班級管理方案》